走進縣南沙鎮桃園村委會那裏鄉民小組,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一盆盆多肉盆景規劃精巧、憨態可掬,讓人目不暇接。大小不一的土罐在鄉民的創意下,成了精巧的盆栽用具,搭配上小巧玲瓏、形態萬千的多肉,組合成村裏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南沙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依托省級非物質文明遺產——那裏土陶,大力開展村莊旅行,推進三產交融開展,為村莊振興註入新動能。

「咱們那裏村經過改造,大街變得潔凈整齊,兩頭還栽了漂亮的多肉,環境越來越好了。」說起村子發生的改變,那裏村鄉民劉星笑言道。
非遺傳承人李秀芬正在家中和兒媳製造土陶,她向筆者介紹,把質料加工至製品,需經過7道純手藝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製造者的耐心。
那裏土陶保存著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泥條盤築法原始製陶工藝,於2017年2月被確定為第四批雲南省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性項目。依托那裏土陶非物質文明遺產,南沙鎮大力開展特征村莊旅行,積極打造「傣陶+多肉」特征河谷景象,與道路兩旁的民族墻繪交相輝映,形成了極具傣族特征的網紅打卡地。
「我從微信公眾號上了解到那裏村,圖片看上去很美,來到實地一看比圖片更美,村子裏的人也特別熱情好客,來這一趟值了。」個舊遊客李元快樂地說。
2022年8月,縣與州民族師範學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共同對傣陶進行開發,還設置體會區,讓遊客近距離感觸傣陶的非遺文明魅力。
「做陶藝看著簡單,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我很喜愛。」遊客李語汐邊體會陶藝邊說道。
做好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同時,那裏村成立了土陶製造合作社,建造「那裏土陶」出產研製基地,經過黨員一帶一、技師幫搭手,引導更多能工巧匠從事精品土陶手藝藝品規劃與製造。
那裏鄉民小組組長阮國林說:「經過成立合作社,黨員1對1幫扶,引導鄉民開傣陶院、做傣陶、開民宿,鄉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
隨著旅行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那裏村,鄉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行飯」。
「現在,咱們在家門口就能做生意增加收入,日子越來越好了。」劉星一邊說一邊展示自己做的土陶製品。
近鄰服裝店的老板接過話茬:「咱們傣族的傳統民族服裝也很受歡迎,這些衣服都是鄉民手藝做的,遊客們都喜愛穿戴拍照留念。」

「節假日的時候,一天能有四五百人到村裏遊玩,平時也有兩三百人,遊客們來到村裏都喜愛買咱們的多肉、土陶。」阮國林說道。
那裏村以「保護傳承、創新創收、參與式體會」為主線,打造傣陶手藝藝品、多肉植株景象拍攝打卡點、森林探險、庭院經濟等農文旅交融亮點,把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及厚重的歷史文明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幸福感和取得感不斷增強。